厦门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白内障及角膜病新技术研讨班成功举办!
2025年10月18日,“厦门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白内障及角膜病新技术研讨班”在厦门顺利召开。大会由厦门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华厦眼科医院集团和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联合主办,吸引了全国40余位眼科权威专家,与300余位眼科医生齐聚一堂,通过专题研讨与平台揭牌等形式,搭建学术交流与临床实践的桥梁。
厦门市医学交流与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厦门市医学会秘书长林清国,厦门市医学会副秘书长原晓景,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名誉院长刘祖国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学组副组长陈伟蓉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潘志强教授,全军眼科学会屈光学组组长黄一飞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张红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范玮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徐雯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竺向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邵毅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益华教授,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郭健教授,福建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梅珠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福建眼科分会副会长饶惠英教授,泉州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吴瑜瑜教授,三明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詹文芳教授,莆田市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黄智清教授,三明市第一医院郑红教授,福州眼科医院叶向彧教授,华厦眼科医院集团党委书记、厦门眼科中心执行院长李晓峰教授,华厦眼科医院集团业务副总院长郭海科教授,厦门眼科中心业务院长朱思泉教授、业务副院长张广斌教授、业务副院长吴护平教授、总经理姚郑玲玲等出席会议。

成立免疫性眼表疾病诊疗平台,聚焦疑难眼病综合防治
会上,“厦门眼科中心免疫性眼表疾病诊疗平台”正式启动。当前,疑难眼表疾病尤其是免疫性眼表疾病的诊疗需求持续增长,这类疾病涵盖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眼病、红斑狼疮眼部病变、干燥综合征干眼等多种类型。免疫性眼表疾病诊疗面临两大困境:一是早期症状与普通干眼高度相似,经验不足的医生易出现误诊漏诊;二是疾病发展至中重度阶段,可能引发角膜炎、角膜溃疡甚至角膜穿孔,此时治疗往往需进行角膜移植,而对多次移植仍失败的终末盲患者,则可能需依赖人工角膜移植以争取复明。
诊疗平台依托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科的雄厚基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刘祖国教授引领及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教授推动下,构建起从早期诊断到终末期干预的全链条诊疗体系。科室作为国家及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依托院士工作站与省重点实验室,持续推动科研向临床转化。
厦门眼科中心业务副院长、眼表与角膜病学科带头人吴护平教授表示,免疫性眼表疾病长期以来因诊断复杂、治疗棘手,成为眼科临床的难点之一。该平台的建立,旨在打造集“精准诊断、多学科协作、长期慢病管理及科研创新”于一体的综合诊疗平台,联合行业力量,共同攻克这一临床难题。
推动复杂白内障技术下沉,赋能基层医疗
同期启动的“复杂白内障手术创新研讨会”项目,由厦门眼科中心与博士伦公司联合发起,旨在搭建一个针对复杂白内障手术技术、并发症处理及新技术应用的交流平台。
项目由厦门眼科中心业务副院长、白内障·老花眼学科带头人张广斌教授牵头,将通过系统总结并推广复杂白内障病例的临床经验,形成可复制、可落地的诊疗路径,切实助力基层医生提升实战能力。
张广斌教授指出,项目将围绕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等典型疑难病例,通过系统化培训,推动前沿技术“下沉”基层,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临床课堂”,让优质技术真正惠及更多一线医生与患者。
厦门市医学会秘书长林清国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两个项目的临床与行业价值。他表示,项目的启动是学术成果向临床应用有效转化的体现,既为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撑,也为患者带来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真正实现了从科研创新到民生福祉的有效衔接。
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厦门眼科中心总院长黎晓新教授在致辞中强调,平台建设与技术推广对提升致盲性眼病的防治能力至关重要。她指出,“免疫性眼表疾病诊疗平台”有效解决了患者因症状复杂、多科辗转的诊疗困境;而复杂白内障手术研讨班项目的推进,则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眼科整体能力的关键举措。
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更是一次推动眼科诊疗进步的实际行动。两大项目的同步启动,标志着厦门眼科中心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作为国家三级甲等眼科医院,厦门眼科中心将继续依托院士工作站、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持续强化临床技术与科研创新的双向赋能,致力于构建更完善的眼病防治体系。未来,中心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汇聚行业智慧,以更扎实的行动回应患者期待,为中国眼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为更多患者点亮光明前景。


医院概况
就诊科室
就诊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