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新闻 医院快讯

追光者|黄维艺:我只是一个小医生

    她曾经期待一场自在的骑行,也梦想着踏入奇幻的西藏之境。但她却把自己的这些小小梦想默默藏起,把大大的热爱倾注在了医院里。
 
    近20年的医者生涯,她治疗的患者无数,收获的夸赞有很多,可是她总是很谦卑地说,“我只是一个小医生。”
 
黄维艺
 
    不出发怎么知道自己有耐力抵达
 
    很小的时候,黄维艺就受到爷爷“思想的灌输”——长大以后成为一名医生。 如今,她是厦门眼科中心青光眼科的副主任医师。从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黄维艺最深刻的体会是——责任。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是每一位医生的责任。
 
    从最开始每周末牺牲睡眠时间到院查房的又苦又累,到现在没有到院查房都会睡不着觉的她,说是习惯了这样的日常,更多的是对这份职业克己的一份责任感。
 
    但凡是来找黄维艺的青光眼患者,不论是看诊还是开药,事无巨细,她都会为患者考虑到位。普通话或是闽南语,只要能让他们听明白,黄维艺都会尽可能地给他们讲清楚。
 
    这些患者普遍有着一种性格,称为青光眼性格:焦虑、忧郁、胡思乱想……难以接受自己患了青光眼,害怕治疗对他们是不是有效。多数时候,他们怕有那么一天,再也看不见了。
 
    黄维艺很清楚,青光眼的治疗,是一场患者与医生共同协作的持久战。她既要对他们的“眼疾”负责,也要多留意到他们可能存在的“心疾”。从确诊起,要让患者及家属正确看待病情,及早治疗;到治疗后的定期随访,劝慰其保持良好心态控制好眼压,乐观生活。
 
    能为更多患者留住视力,能帮助更多人守护光明。这对黄维艺来说,是“小医生”收获的一笔无形的财富。
 
    就如她常说的,行医治病,别指望着发大财。只有淡泊心性,守住初心,才能纯粹地做好一名“小医生”。
 
    虽然年轻时的梦想未尽,但黄维艺在医路上体验了一趟别样有趣的骑行。它虽然有着日夜兼程的辛苦,却也有扎扎实实挥汗的朴素快乐。
 
    别让行走的单车倒下
 
    青光眼的治疗是伴随一生的,治疗的积极面更多时候是掌握在患者自己手中。定期到院复诊,遵医嘱用药,正视青光眼的危害,乐观面对,积极防范……
 
    “而事实是,很难。”黄维艺认为,在治疗青光眼的过程中,最大的难点就是“坚持”。能一直坚持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患者和家属,并不是大多数。
 
    在诸多病患中,有一位父亲就特别触动黄维艺。
 
    他长年在外做生意,将儿子阿志一人留在老家。9岁那年,阿志的眼睛得了过敏性结膜炎,整个眼睛又红又痒。
 
    祖父带阿志去了村里的卫生所,拿了一种眼药水。没想到这眼药水的效果特别“好”,点眼之后能够迅速退红止痒。此后,阿志只要眼睛过敏了,就去卫生所开这种“神奇的眼药水”。
 
    阿志被厦门眼科中心诊断为激素青光眼时才14岁。原来那款神奇的眼药水,是药店自制的,含有高浓度的激素,当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则会诱发激素青光眼。
 
    在知道阿志得了青光眼后,阿志父亲咬着嘴唇,说不出话来。终生眼疾、致盲性眼病……这些字眼没有压垮这位父亲,他开始适当放下手里的生意,带阿志做了抗青光眼手术,其后,他一直坚持带阿志复诊,配合医生随访。
 
    “期间我干预的因素其实很少。”黄维艺回忆道,几年来,阿志的父亲一直积极面对。
 
    他让阿志去学习一门乐器,就是怕将来如果不幸真的失明了,阿志还能靠这门手艺养活自己。
 
    幸运的是,性格坚毅的阿志学成了这门乐器,考入音乐系(本硕连读),顺利完成了学业。
 
    阿志一直在父亲和医生的帮助下定期复查,严格用药。直到现在,阿志仍将眼压控制得十分理想,保留了大部分的有用视力。
 
    黄维艺还记得,阿志的父亲来科室邀请大家去参加阿志的演奏会。那时候阿志父亲与此前数次哽咽的状态相比,多了一份直面人生的底气。
 
    如果每一位病患或家属都能像阿志的父亲一样,积极乐观地面对,那是不是结果都会不同?
 
    青光眼虽是致盲性眼病,但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严格控制眼压,是能有效保留有用视力的。
 
    面对青光眼这一眼疾,患者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更多时候是对当下的自己负责,更是对将来的自己负责。毕竟,每一个人才是自己光明的第一守护者。
 
    只要患者主动去踏动“命运的车轮”,在医患共同的配合下,黄维艺相信,人生行走的单车不仅不会倒下,还能有更多可以骑行的远方。
 
    每个人都有见山的脚力
 
    黄维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本来有机会治疗的患者,因为担忧治疗会不会有效、会给儿女造成负担、治疗会花掉很多钱等等的问题,把小病拖成大病。
 
    每个人的眼睛后面有百万根视神经,青光眼的发病就是眼压升高,然后慢慢地将这些视神经一根一根地压断。而被压断的视神经是无法恢复的。视神经断了,相应的那部分视力就丢了。丢掉的视力,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黄维艺不仅要不停地跟进新技术,用新技术给患者更为高效的诊疗,同时也要不断地跟上患者及家属的想法和情绪,才能更快地找到适合患者“内外兼治”的一条“好路子”。
 
    这其中有个很大的挑战,就是患者对医生的信任。
 
    小超上大学时被诊断为青光眼。黄维艺与小超的爸爸沟通,有传统的治法,也有微创的新治法。新技术早期会麻烦一点,从长远来看效果会更好,但要冒一点险,术后要求也严格——术后孩子要有一段时间严格控制活动。想到孩子的一生还很长,小超的父亲果断地选择了新技术——微导管下的360°小梁切开术。
 
    先做的是左眼,手术很顺利,但恢复期出现了意外。年轻气盛的小超因为不当运动导致术眼出血。虽然黄维艺及时救治,但依然影响了治疗效果,不得不二次改行传统手术。为此,小超与父亲大吵了一架。
 
    黄维艺心里也很难受。手术是有效的,但信任是不是还一样有效?
 
    第二眼手术前,她再次和这位父亲沟通,父亲并没有责怪黄维艺。当问及右眼是否还是采用同样的方式治疗时,小超的父亲再次果断地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这莫大的支持和信任让黄维艺很是感动。右眼同样顺利完成手术后,黄维艺再次耐心地引导小超,“一定不要运动。”
 
    这一次,小超听话了。
 
    “听话的右眼”没有出现出血的症状。虽然左眼有点波折,最后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小超成功了,黄维艺也成功了。
 
    医生通过提升自己去造福患者,患者也在用自己的信任去成就医生。黄维艺认为,真正应该感谢的,其实是每一位信得过自己的患者和家属,“是他们给了我勇气去尝试和创新。”
 
    医者的生涯不怕路长,就怕没有坚定向前的勇气。黄维艺相信,有脚力驱动前进,有信任支撑动力,医路的骑行沿途自有风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