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新闻 医院快讯

亲历60年——重见光明在厦门眼科中心

(姜子牙 2009年9月9日于六味书斋)(博客地址 http://blog.xmnn.cn/?7017/viewspace-258626 ) 许多有名的眼科专家都曾对我说过,残疾人中最痛苦和最不幸的,是那些终年在黑暗中摸索和挣扎的双目失明的人。对这常人难以体会的痛苦,我有过最切身的感悟。因为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中,就有整整十六年,是在近乎黑暗中度过的:二十年前的那个秋季,我刚满三十八岁,时任厦门一中语文教研组副组长,且刚荣获“省青年教师“的殊荣。同时作为省作家协会会员,我也常有小说及散文见诸报刊。正当我的教学工作及文学创作处于黄金时期,厄运突然降临。由于当年我从插队的闽西山区返回厦门后,曾在杏林湾畔的一家“省属工厂”当了七年冷作工。当时工厂的防护措施极差,因此,工作中我的双眼角膜常被强烈的电焊弧光烧伤,常年红肿流泪。加之当了教师后又经常用眼过度,终于有一天,我在给高三同学上课时,蕴藏已久的眼疾突然爆发,我连黑板擦也摸不着了……同事们把我送到医院时,我的双眼视力,已从入校时的一点零降至零点零五,且无法戴镜矫正。我知道,我已陷入频临失明的深渊…… 在后来十多年难熬的岁月中,我常年奔波我国各大眼科医院遍寻名医,但状态却每况愈下。专家们的共同意见是:我的角膜布满“大泡”,并已高度混浊。只有角膜移植才有可能使我重见光明。但他们也都遗憾地告诉我,由于各种复杂原因,我国眼角膜的来源很有限。每年需要角膜移植的数百万名患者中,仅有不足百分之一的人,有幸走向手术室。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等待…… 作为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忧患的同龄人,在遭遇突然降临的人生灾难时,是很需要有一点抗争精神的。在十多年的等待角膜的漫漫长夜中,在厦门一中校领导及广大师生的鼎力支持和深切理解下,我从高三语文教学的前线,移至校电教室任保管员工作。眼前一片昏暗的人,摸索着工作自然十分艰难。我也不知摔了多少次跤,碰了多少次壁,虽然经常鼻青脸肿,但每次我都能以顽强的毅力,自己重新站了起来。我不但用双手和大脑,很快地熟悉了保管员的各项工作,而且在妻儿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克服了许多困难,学着用口述和摸索着用特大号炭笔写大字等方式,完成了数百篇有关厦门一中题材的电视新闻稿和多部校史专题片解说词,以及十多万字的一中教师报告文学系列…… 虽然,我是不会轻易向困难和磨难低头的人。但到了2000年,当我的视力连几米外是一幢二层楼的房子,还是缓慢移动的公共汽车都无法分辨的时候,我知道,刚满50岁的我已经完全丧失了工作能力…… 在黑暗中,我每天清晨都要打开窗户,用那看不见东东的双眼,遥视太阳升起的方向。我坚信,命运不会永远对我那样不公。总有一天,明媚的阳光一定会冲破层层阴霾,继续照亮我人生前进的道路。 2005年6月27日晚上,书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耳机中终于传来期待已久的福音:“您预约的角膜移植手术,明天可以进行了……”挂电话给我的,不是“远在天边”的广州、上海、青岛等有名眼科医院的专家,而是“近在眼前”的厦门眼科中心年轻的刘昭升硕士。刘昭升是我国一位眼科院士,有名的眼科专家谢立信教授的得意门生。刘硕士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不但善于诊治各种复杂疑难的角膜疾病,而且已为数百位患者,成功地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为解决我的双眼角膜大面积溃疡引发的疼痛和红肿,他果断地为我的双眼,先行施行了羊膜移植术,及时缓解了我双眼的疼痛。虽然只是治标不治本,但刘硕士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刘硕士及他的同事们许多敬业乐业良好表率感召下,我开始反思和总结十多年坎坷的求医之路。许多耳熟能详的事实,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改革开放以来,包括眼科在内的厦门特区的医疗事业,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厦门眼科中心和刘昭升硕士等医师,完全有可能让我重见光明。我终于纠正了“舍近求远”的误区,向近在咫尺的“厦门眼科中心”,递上了要求就地进行角膜移植的“预约申请书”…… 2005年6月28日晚二十时,决定我能否摆脱黑暗、走向光明的关键时刻降临了。在做好了一切术前准备后,我特意婉言谢绝了护士的轮椅推送。像往常一样,由含辛茹苦照料了我大半辈子的“老三届”妻子,紧紧地挽着我的手,我们互相勉励着,共同漫步走向通往手术室的电梯间。就像当年的蹉跎岁月中,她曾抱着孩子,微笑着送我走向恢复了的高考考场和洒满阳光的厦门一中校园一样…… 2005年6月29日上午十一时,是我一生经历中最难忘的时刻。我的角膜移植主刀医师刘昭升硕士,轻轻地揭开了复盖在我眼上的纱布。昨晚,这位当年仅35岁的眼科新秀,仅用了五十五分钟,在没有任何痛楚和不适的过程中,娴熟地为我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角膜移植手术。随着他那双神奇的手匀速地“运动”,复盖着我术眼的纱布完全揭开了。我眨了眨紧闭了一晚的双眼,顷刻,期盼已久的奇迹出现了:一片久违了十六年的光明,霎时强烈又清晰地映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情不自禁地环顾四周,我不但清晰地看到了病房内洁白的墙壁、病床,还有排列整齐的沙发、电视、电话、热水瓶和牙杯……我更是清晰地看见了微笑着站在我眼前的,多年来持续为我诊治和控制眼疾并最终为我成功的进行了角膜移植的刘昭升硕士。他中等个子,身材健壮,短发下的脸庞,五官匀称,特别是那双浓眉下的大眼,既神采奕奕,又睿智亲切。紧紧握住恩人的手,一阵曼妙而又亲切的笑声和掌声,在刘硕士身后一列粉红的护理团队中,轻轻响起…… 重见光明后,我重读的一本书,就是在黑暗中常伴随我的海伦.凯勒女士脍炙人口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也是我永远崇敬的偶像。我经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她来到人间,以她不朽的奋斗和事迹,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她是一位创造奇迹的人。可科技发达,阵容强大的美国医生,却很遗憾地始终没能在他们的同胞海伦.凯勒身上,创造出任何奇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既无法医治海伦女士全身的疾病,更没能使这位世界最伟大的女性重见光明。而我------一位普通的中国公民,却有着比海伦.凯勒幸运百倍的命运。我们的祖国培养的青年医生和他的医疗团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用很棒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让我和成千上万的眼科患者,在我的故乡------厦门重见了光明。至今,我在光明普照的幸福中,已整整走过四年,远远超过了海伦.凯勒女士可望而又永远不可及的“三天”……作为中国的教师,我重新走上了各类讲坛,作为福建的写作爱好者,我学会在计算机的屏幕前敲起了键盘,作为业余的乒乓运动员,我又握起了直板快攻的球拍,作为海峡博客的成员,我和广大博友们一次又一次地为自己的家园添砖加瓦…… 每当想到这些,我总想说:“啊,中国真好!厦门真好!光明真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