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新闻 医患故事

虹膜识别门禁系统无法使用?眼科医生发现罕见病例……

  虹膜识别技术是基于眼睛中的虹膜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安防设备以及有高度保密需求的场所,如大家说熟知的Iphone及三星手机都曾采用过此种识别方式。但近日我院却接诊到一位长期无法使用虹膜识别的特殊病人。具体何故敬请大家阅读我院黄艳明博士撰写的随诊笔记,本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原由及相关病理依据。
 
  一位长发飘飘的女孩款款走进来,大大的墨镜遮住半张苍白的脸,轻轻落座后,环顾了周围,看到诊室并没有其他人,才开口:“医生,我搬家后装了一个新的虹膜门禁系统,家里人都可以使用,却无法识别我,我自拍了眼球的照片,发现我的瞳孔好像有点问题,是不是传说的‘阴阳眼’啊? ”
 
  看到女孩紧张的神情,我忍不住笑了:“真的吗?这个你也信?还是让我先检查看看吧。”
 
  
右眼                                                                               左眼
 
  当我在裂隙灯下看到上面的图片时,马上明白虹膜识别门禁系统为什么会报错。我的视线快速划过病历上的信息:女性,21岁,视力:右眼0.2,左眼0.4!
 
  “你的视力一直不好吗?以前有没有眼红痛的病史?”
 
  “没有生过眼病,视力比别人差一些,但也没有检查过,可能是有点近视吧....”
 
  “嗯,你的眼睛确实非常特别,等一下可以拍照‘留念’一下,另外你再做一下验光和眼底的检查确诊一下,然后我们再来讨论该怎么做。”
 
  一小时后,女孩的验光结果显示:矫正无助,眼底一切正常,她困惑地问道“我的眼睛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你的瞳孔和一般人不一样,正常的瞳孔区应该是透明的,而你的瞳孔却被一层本该退化却没有退化的膜遮挡,叫做先天性瞳孔残膜,像你这样明显的瞳孔残膜,不仅影响视力,还会因为和正常虹膜形态的差异太大,导致虹膜识别系统无法读取信息。做一个小手术清除残膜,就可以恢复到正常状态。”我一边指着图片,一边向女孩解释。
 
  2周后,女孩再次来到诊室复诊,抑制不住的兴奋:“刚查视力双眼都0.8了,关键是手术后我家的门禁系统终于能识别我,让我顺利进家门啦!”
 
  众所周知,构成瞳孔的虹膜富有独特的纹理,不同人种的虹膜颜色各异,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征。虹膜识别和视网膜识别技术一样,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抗欺骗性,比指纹和面部识别更可靠,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然而,这么高大上的技术,面对虹膜异常的人群,却略显尴尬。
 
  先天性瞳孔残膜(Persistent pupillary membrane)是一种虹膜的先天异常,临床并不少见(约占10%)[1],只是有些患者表现为丝状、细条状残膜,遮挡瞳孔区少,对视力影响小未被发现。文献报道约30-95%的新生儿有瞳孔残膜存在,其中早产儿的发生率更高[2]。
 
  先天性瞳孔残膜可双眼或单眼发病,也有一些家系的报道,但是否与某些基因异常有关 尚不明确。有些严重的瞳孔残膜也可伴发眼部或全身的其他异常。如小角膜、小眼球、白内障、青光眼等等。
 
  先天性瞳孔残膜的发生和胚胎期眼部血管发育密切相关。妊娠第3-4周时,玻璃体动脉通过胚裂进入视杯,和周围的毛细血管网一起,在晶状体周围形成晶状体血管膜,为胚眼提供营养。随后逐渐分开,形成晶状体前血管膜和晶状体后血管膜。孕期第3个月,表皮外胚叶和晶状体之间的中胚叶形成一裂隙,在中央部形成的膜状血管网和间充质共同构成瞳孔膜,在胚胎7个月时开始萎缩,8-9个月时形成瞳孔。大部分残膜在出生后几周内自动消退,如果1岁以后瞳孔残膜还未消退,就会表现为永久性的瞳孔残膜。
 
  1913年Staehli首次对瞳孔残膜进行了报道,1997年,Goldberg 指出瞳孔残膜是由于晶状体前血管膜不完全退化所致,而原始玻璃体增生症(PHPV)是晶状体后血管膜不完全消退,故认为二者均属永存性胚胎血管,将其重新命名为持续性胎儿血管化(Persistent fetal vasculature, PFV),归属于同一大类疾病,进一步解释了其临床特征[3]。
 
  瞳孔残膜根据形态可分为细丝状、膜状附着于虹膜小环边缘,或呈星状色素小点漂浮于前房或沉着在晶状体前囊表面。
 
  Duke Elder[4]按照瞳孔残膜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将其分为以下5型:
 
  Ⅰ型:残膜起于虹膜小环,附着在虹膜上,呈线状、网状、膜片状,临床最为常见。
 
Ⅰ型先天性瞳孔残膜
 
  Ⅱ型:残膜附着在晶状体上,前囊上可见点状、星片状残膜附着,不影响瞳孔运动,附着处可形成点状混浊和局限性的白内障。
 
Ⅱ型先天性瞳孔残膜
 
  Ⅲ型:残膜附着于角膜上,残膜自虹膜小环伸入角膜后表面,交汇处角膜呈现云翳状混浊。
 
Ⅲ型先天性瞳孔残膜
 
  Ⅳ型:残膜呈色素状游离于前房,或呈细线状一端附着于虹膜小环,一端游离于前房内。
 
Ⅳ型先天性瞳孔残膜
 
  Ⅴ型:永存瞳孔血管环绕穿过晶状体后和永存玻璃体动脉相连,伴发PHPV和视乳头前膜、黄斑发育异常等表现,可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先天性瞳孔残膜诊断并不困难,对于怀疑合并其他异常的可行B超或UBM进一步明确诊断。
 
  遮挡瞳孔区致密的先天性瞳孔残膜,常导致明显的视力障碍,甚至诱发瞳孔阻滞,继发青光眼。因此,对于儿童期发现的瞳孔残膜,应评估其对视力的影响,尽早治疗,减少形觉剥夺性弱视的发生。对于成人患者,为了美容和提高视觉质量,也应该积极地采用治疗。对于大片肥厚的残膜,应采用手术彻底清除;对于丝状、条状和较小的残膜,可使用散瞳剂保守治疗,或分次用激光清除残膜。
 
  [参考文献]:
 
  1. Cibis GW, Walton DS. Congenital pupillary-iris-lens membrane with goniodysgenesis. J AAPOS.2004;   (8):378–383.
 
  2. M.Jacobs,Z. Jaouni,J.Crompton,A,et al. Persistent pupillary membranes, J Pediatr Ophthalmol Strabismus.1991(28):215-218.
 
  3. Goldberg MF. Persistent fetal vasculature (PFV): an integrated interpretation of signs and symptoms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hyperplastic primary vitreous (PHPV); LIV Edward Jackson Memorial Lecture. Am J Ophthalmol 1997; 124:587–626.
 
  4. Duke Elder Text book of ophthalmology. VolⅡ1384,1936.
 
  医生简介
 
黄艳明
眼科学临床博士/主任医师
 
  出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上午、周四上午、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近20年,熟练掌握眼科常见、多发病及疑难重症的诊治,2008年曾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研修半年,2015年在美国迈阿密Bascom Palmer Eye Institute作访问学者一年,主要从事视网膜新生血管类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光感受器及电生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熟悉美国最新开展的基因治疗,永久性人工角膜,仿生眼等高新技术。对个性化治疗眼外伤、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有丰富的诊治经验,注重知识更新、理论和实践结合,掌握全面、娴熟、最新的临床技能,能熟练开展各类眼前段、眼后段的复杂显微手术。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学会(ARVO)会员,中华眼科学会会员,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各级科研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