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报道

5分钟让您远离近视 厦门眼科中心举办近视手术开放日,记者直击手术全过程

  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务员,须通过笔试、面试、体检三大关。从历年数据看,前两关都过,却因近视倒在体检环节的考生比比皆是。“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近视手术的高峰期。”厦门眼科中心业务院长、视光部学科主任王骞告诉记者,许多考生希望通过近视手术改善视力,却又对手术半信半疑。

  近视手术究竟安全吗?近日,厦门眼科中心举办近视手术开放日,记者亲眼直击近视手术全过程。

  “兵不血刃”  1分钟完成

  小吴今年23岁,已有10多年的近视史,因近视,他在生活中吃了不少苦头。毕业后,小吴并未急着找工作,而是全身心备考,只为心中的公务员梦。对于这次笔试,小吴信心满满,他决心把此前一直在心头摇摆不定的近视手术给做了。

  上周末上午10点,记者在厦门眼科视光部见到了小吴。医生先为他做了视力、眼压、眼底、角膜情况等一系列术前检查,认为其符合手术条件。10点13分,换上消毒手术服,记者跟随他进入手术室。来到准备间,护士帮助小吴清洁面部和眼睛……经过一系列术前准备,来到手术室门口。手术室有两间,其中一间是普通激光手术操作间,另一间是全飞秒激光手术操作间。出于经济因素考虑,小吴选择了准分子激光手术。

  “感觉有点紧张,不知会不会痛……医院既然敢把手术过程敞开给人看,还是挺放心的。”手术室门外,小吴有些忐忑地告诉记者。听到呼叫,小吴进入手术室。手术室墙上嵌着可视玻璃,透过玻璃,只见他在护士的帮助下躺上手术台,冲洗结膜囊,消毒铺巾,上麻醉药……为他手术的是厦门眼科中心视光中心主任医师黎新。

  一旁的电子显示屏记录了手术全过程:医生先用开睑器撑开小吴的眼皮,使眼睛保持开启状态;随后,小心翼翼地在角膜正中央掀开角膜瓣,用准分子激光对角膜基质进行照射;切削过程大约持续16秒,再将瓣复于原位,手术完成。从制瓣到切削,然后复位,手术过程在一分钟内便完成了,术中并没有出血。

  在护士的搀护下,小吴慢慢走出手术室,此时正好10点18分,从开始准备到手术完成,刚好5分钟。“一点都不疼,也没什么不适感。”小吴告诉记者,他对视力充满期待。

  院长访谈

  全球近视手术  2/3是中国医生做的


  参观完手术室,记者专访了王骞院长,请他对近视手术进行了全面解读。不久前,第二十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暨第30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在广州举行,近千位国内外专家学者与会,王骞还在会上做了专题发言。王骞说,近视手术至今已有20多年发展史,“中国对角膜屈光手术的贡献不小,假如全球共做了3000万例近视手术,那么有2000万都是由中国医生完成的。”

  他说,近视手术在问世时便经过了美国FDA认证,经过20多年的不断改进、完善,其安全性等各方面也在不断进步。通俗地说,近视激光手术包括:全飞秒、全激光及要“动刀”的手术。目前,国内一些较高端的视光中心都有开展全飞秒、全激光、准分子等几种主流手术。具体方式的选择因人而异,尤其是对于角膜条件特殊者。

  安全性:几十年恶性病例

  “几十年间,国内因近视手术本身造成的恶性、负面的病例报道。”王骞说,仅他个人做过的近视手术中,也并未接到一例因手术因素造成的视功能丧失者。

  作为一名眼科医生,王骞认为,在所有医疗行为中,近视手术堪称目前“较完美的”,只需通过舍弃部分角膜组织来换取视力。

  他说,假如术前矫正视力有1.0,术后就一定要达到1.0。因此,近视手术容不得半点误差,“医生要比患者更担心手术质量和安全性”。

  全飞秒:屈光手术发展新趋势

  王骞说,近视手术的学问就在“角膜组织丢失多少”。他说,假如手术本身要丢掉的20-30%组织,原来的手术中,技术原因带来的组织损失又有3-5%;但现在除了手术本身要丢失的20-30%组织外,技术带来的损失只有1-2%。

  他向记者分析了几种手术的利弊。记者所见的准分子手术,优势在于价格相对便宜。但它存在机械故障的风险,对医生的操作技术要求也很高,还要高度依赖病人的配合。全激光手术避免了动刀,但仍需打开320°的切口来制作角膜瓣。飞秒激光是一种以脉冲形式运转的激光,每个脉冲持续时间仅几个飞秒(1秒的千万亿分之一),比用电子学方法所获得的短脉冲要短几千倍,它还拥有超高的瞬时功率。飞秒激光在手术中用于制瓣,打破了机械刀“一统天下”的局面,实现了“全程无刀手术”,也避免了医源性感染。

  而全飞秒手术,其精准度、光滑度均大幅提高,它无须制瓣,如“3D打印”般在角膜基质层制作出一个均匀、光滑的基质透镜,再由一个仅2毫米的微笑状切口取出透镜。当飞秒激光在角膜面上画出一抹“微笑”时,手术就做完了。

  全飞秒把激光近视手术推向一个新高度,成为屈光手术发展的新趋势。

  接受度:从被动手术到主动手术

  王骞介绍,近视手术的核心是“选择性医疗行为”,它与白内障等手术不同,并不是“非做不可”的。不少患者认为:“戴眼镜也照样正常生活,我为何要做呢?”但事实上,戴眼镜和不戴眼镜视物,效果绝不可同日而语。“戴眼镜好比透过凹透镜视物,成像缩小、退后了,看到的东西其实要比不戴眼镜小而远。”

  他说,当初的近视手术,都是因个别职业、专业对裸眼视力有要求而被动做的,被动接受者远多于主动手术者。“前些年来做近视手术的患者,1万人中至少有六七千人都是集中在高考后和征兵时。”但近几年,情况正逐步改观。如今,该院高峰期近视手术患者基本与平时持平。究其原因,一方面,人们观念改变,不愿被眼镜束缚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现在的技术更加好,患者更放心了,接受度逐步提高。


  王骞说,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家大大小小的医疗机构开展近视手术,但做得好的不超过500家,大部分都是季节性开展,而那些“垄断性”的医疗机构不超过50家。从去年的统计数据看,全国年近视手术人数过万的仅厦门眼科中心一家。

  有人质疑:北上广有那么多大医院,而厦门眼科中心地处仅300多万人口的城市,为何有那么多人到这家医院接受手术?对此,王骞解释,由于邻近省市很多地方并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那些当地不愿或不能解决的疑难病例,都被厦门眼科中心吸引过来,并逐渐形成口碑效应。北上广等地技术实力强的医院虽多,但病人都分流了,单家医院就诊的人数比不上厦门。

  适应症:手术范围逐步扩大

  王骞介绍,此前,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都曾颁布了行业标准,他也参与了标准讨论。今年底,我国还将制定激光角膜手术“专家共识”。上个月,王骞牵头制定了华厦眼科医院集团的近视手术临床路径、诊疗及质控标准,比行业标准更为严格,并形成文件在全集团推广。

  他说,所有标准中,安全性始终是重要的核心内容。业内普遍认为,近视手术的上限是1400°,超1400°的一般不建议做;角膜厚度低于470微米,角膜曲率高于48°的,也一般不建议做。但这些指标也非硬性指标,部分特殊病人需特殊对待。随着对近视手术的认识和技术手段的进步,部分因角膜薄、形态不理想,或是近视度数超过1400°的,现在也能选择性地做,全飞秒为他们带来福音。当然,圆锥角膜或有其他不适合手术的疾病者除外。总体而言,不能手术的病人占所有近视就诊群体的5%以内。

  王骞强调,术前各项检查非常重要,包括近视和近视以外的问题,比如眼球发育结构以及是否有其他眼病等。感染问题是所有手术的天敌,因此,术前用药抗感染也很关键。术中,医生诱导和病人配合很重要,医生的驾驭能力和操作的轻柔度也很关键。术后愈合期,病人应重视观察、随访。

  许多病人担心手术并发症。王骞说,早期手术术后可能存在眩晕、干眼、视疲劳等症状,特别是在雨雾天及黄昏时,这是由于手术缺乏过渡光区,术后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一般3个月左右就没了,超过一年的几乎没有。“就像穿鞋,再好的皮鞋开始穿都会异样,穿几天就适应了。”但以现在的技术和医生设计的方案,人为造成炫光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