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新闻 媒体报道

3800元摘掉眼镜,清晰迎未来

 “我终于摘掉眼镜了”,芳芳马上就要上大学了,她想在上学前摘掉“眼镜妹”的绰号,她来到厦门眼科中心检查并手术,终于完成了几年来的梦想。

        日前一份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的联合调查显示,我国近视人数近4亿,其中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则高达50-60%。近期,又一项26个城市青少年视力调查显示:小学近视比例为34-61%,初中为68%,高中为90%左右,在校大学生视力合格者更少。在初三学生中有10%以上患800度以上高度近视,高三学生则达20%以上。尤其是高三,由于用眼过度,不少学生视力下降,进入大学体检时才被发现,高考后发现视力下降到医院验光的考生比平时多出5%-10%。许多近视考生心存担忧,特别是报考航空、军事、警校及艺术类院校等特殊专业的考生。在往年高考的公安类院校体检中,有一半以上考生因视力不过关与这类院校“绝缘”。
“无刀胜有刀”,飞秒治近视
        手术设备是手术的先决条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验丰富的专家、医疗技术,如果没有设备相配合也是枉然。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耗资百万美金引进了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系统,为厦门乃至全省的近视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近视治疗技术,飞秒激光手术具有角膜瓣复位更紧密等优势,术后视觉质量也更好。
     “无刀胜有刀,快并快乐着”, 厦门眼科中心视光部主任王骞院长在介绍“飞秒激光”时如是说。“飞秒”是目前一种激光手术,它的精度达到微米级,不仅替代了已沿用20年的金属角膜刀,比上一代的激光手术还要精细!手术更加稳定、可控,整个过程只需45秒左右。
以往的激光手术需用板层刀切割角膜,而“飞秒”是全程激光,大大减少了交叉感染、干眼症、不规则散光等发生的可能。“用飞秒激光制作的角膜瓣,更精制,显微镜下看,角膜瓣优美的弧线像一件艺术品。”手术几乎不产生热传递和冲击波,不出血,无疼痛,不需要住院,术后第二天即可获得良好视力。200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批准:将“飞秒”技术用于宇航员视力矫正。不过王院长提醒: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眼部还没有完全发育,屈光度不稳定,暂时不适合手术。
名家手术
        经验丰富的手术医师是手术的一大保障。操作医师的丰富经验都是通过一例例手术积累而来的,所以手术台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医师的医术纯熟程度,经验的积累同时也造就了医师在面临手术特殊情况的应变力。当然除了丰富的经验,技术的纯熟度,医师对于新技术的专业培训和操作性的掌握也很重要,所以医师的专业素养显得尤为关键。
       厦门眼科中心视光科也是激光手术基地,拥有同步手术设备,技术力量雄厚,并拥有多名高素质的近视手术医师。视光科主任王骞,现任厦门眼科中心业务院长,在国内视光专业享有盛誉,对视光学科的治疗和手术技术达到国内水平,拥有专业的视光学医师队伍,厦门眼科中心为近视患者解决了技术方面的后顾之忧。
量身定做的手术,放心
        “很多近视者在选择手术方式时,不应该以价格为标准,。是否能做近视手术、应选择何种手术方式,应根据个人的眼睛条件来定,以术前检查的各项数据尤其是角膜厚度及近视度数为依据,而不应让价格成为决定因素。”王院长提醒说,飞秒激光之所以“贵”,与其治疗近视的高含“金”量、设备不易引进等有关。
PRK、EK、IK、飞秒激光手术……,近视手术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而是否具备多样化的手术方式选择,是否具有成熟的手术技术也成为判断医院竞争力高低的关键。其实,近视手术好比买衣服,只有适合自己眼睛状况的才是好的,如果可供选择的类型多了,就相当于“量身定做”,终究可以为患者打造一种适合的手术。

低至3800元,准分子激光治近视
        近期,为了让更多的患者能够享受到这种技术,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推出近视眼手术团购优惠价。患者可以自行组团,患者可以是同一地区3人及以上(学生或老师),手术费优惠1000元/双眼,但所有组团都必须是3人及以上且事先经过报批,挂号后即不可再组团。每人只可选择一种优惠,即有团购优惠的则不可再享受其他(如VIP卡或优惠券)的优惠。
为了迎接教师节,9月1日-9月30日,教师凭教师证及复印件即可享受准分子/飞秒激光近视手术立减600元,同时可在我院建立眼部健康档案,享受全方位的眼健康护理。
友情提醒:欲了解更多眼科信息,请上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网站www.xiameneye.org.cn 或拨打24小时客服热线0592——2112111
                                                                                                                                                                                           厦门商报2010.08.25

相关推荐